9月25日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聚焦
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
和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工作,
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整版刊发稿件
《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
成都高新区:科创高原再筑高峰》
报道原文如下
累计培育上市企业62家,
其中科创板10家;
经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数量超4300家;
累计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66家,
聚集各类人才超75万人
……
今年以来,成都高新区围绕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高举创新发展旗帜,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体系为统揽,以中试跨越行动计划为“1号工程”,构建“人才链(PI)—创新链(IP)—资金链(IPO)”创新模式,支撑产业升级发展,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靓丽成绩单。
摄影 夏战战
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创新成果转化有力有效
9月8日,在成都高新西区光显柔谷产业园,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TFT基Micro-LED生产线奠基仪式在这里举行。该项目是全球首条TFT基Micro-LED生产线,标志着成都高新区在推进新型显示产业“建圈强链”、打造“世界柔谷”的目标上又迈出重要一步。
光显柔谷产业园效果图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家专业从事Micro-LED自主研发、规模生产和市场销售的高科技企业,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致力于成为全球Micro-LED显示领域领导者。
今年8月,辰显光电成功点亮国内首款P0.5 TFT基58英寸Micro-LED拼接屏,采用25微米LED芯片,实现10 bits 色深、240 Hz的高刷新率以及500000∶1的超高对比度。
辰显光电全球首条TFT基Micro-LED生产线项目效果图
辰显光电Micro-LED项目将在设备、材料方面为显示产业上下游带来重要机遇,进一步补强成都高新区新型显示产业生态,形成国内领先的Micro-LED产业聚集区。
——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局相关负责人
辰显光电瞄准世界前沿勇毅创新,
为新型显示产业的未来发展加码助力,
而这仅仅是成都高新区
科技创新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IC设计产业园
据了解,今年以来,成都高新区打破创新“舒适圈”,优化顶层设计,探索重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有力有效。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累计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66家,相继落地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清华芯华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
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线上线下在孵企业1.7万余家;
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7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4300家;
16家企业上榜长城战略咨询2022年中国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榜……
摄影 蒋光丛
成都高新区坚持以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为核心,坚持以营造生态为基础,通过及时迭代机制,发现领军人才、前沿技术,坚持引导重点、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实现产业集群成链,发挥乘数效应,推动创新链(IP)、产业链(IC)、资金链(IPO)、人才链(PI)深度融合,探索构建知识创造迭代活跃、领先技术加快转化、领先产品持续涌现、主导产业集群成链、城市标签级科技领军企业引领发展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
同时,成都高新区准确把握党中央和四川省委、成都市委关于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找准成都高新区在发展全局中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谋划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强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聚焦强链补链和技术创新,谋划通过“6+X”火炬调度机制和“5+N”产业生态建设,一手抓现有产业科技成色,一手抓前沿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加速孵化,推动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支撑产业升级发展,布局发展未来产业。
摄影 西园李超
首创“中试+”生态理念
打造中试首选地
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
已成为成都高新区
探寻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
9月5日,位于成都高新区未来科技城的天府绛溪实验室先进计算前沿研究中心举行智能协同计算技术工作推进会,标志着智能协同计算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天府绛溪实验室正式落地运行。
智能协同计算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智能协同计算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由国家机关布局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于2023年4月获批成立。
该实验室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旨在打造智能协同计算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特区和开放协作平台,最终建成智能协同计算技术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作为四川省批准成立的首批4个天府实验室之一,天府绛溪实验室兼具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双重“身份”,而成都高新区承担建设的另一个天府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则聚力攻坚生命健康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建设“研究—转化—产业化”生态,目前30万平方米载体已竣工。
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
除了推动国家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
如何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
成都高新区也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
今年年初,成都高新区发布中试跨越行动计划5年行动方案,推出中试十条政策,在全国首创“技术研发+中试平台+专业孵化+天使基金+应用场景”五位一体的“中试+”生态理念。
摄影 蒋海涛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中试平台不仅能聚集人才和项目,帮助科技成果转化跨越“死亡谷”,更能赋能产业,提升现有产业能级,孵化未来产业。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高新区开创性地提出“瓦特式人才+市场化投资运营+科创团队”中试平台建设模式。
中试平台建设模式
“瓦特式”核心人才系指具备科研思维的工程师,能链接科学与工业、技术与生产;该中试平台模式要求需有市场化投资主体,如资金、产业链等资源丰富的链主企业、专业机构、科技园区等,且地方国有平台公司参股不超过50%、不控股。
另外,中试平台还需聚焦产业细分领域,链接高校院所创新团队及成果。
摄影 王智超
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完成全区100万平方米中试载体规划,建成中试载体近20万平方米——总投资1亿元的集成电路先进封测中试研发平台、总投资1.5亿元的生物治疗中试平台等24家中试平台经认定开放。成都高新区加快建设功率半导体中试研发平台等8个中试平台,并将聚焦车载智能系统、新材料等领域规划布局20余个中试平台。
来源 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
9月8日,成都万应微电子有限公司“先进封测平台通线与工艺基线发布会暨新产品与技术交流论坛”活动在成都高新区举行,成都万应先进封测中试平台及生产线项目正式启动,这是成都高新区中试跨越行动计划结出的又一个硕果。
成都万应先进封测中试平台及生产线项目
该项目以高端解决方案和先进封装工艺为核心,建设高可靠性塑封、高可靠性陶瓷封装和系统级封装3条生产线,建设可靠性与失效分析实验室。
形成封装方案设计、仿真、打样、量产和可靠性与失效分析全产业链服务模式,具备高可靠塑封、高端陶瓷封装、系统级封装和TSV、RDL等先进封装技术,能够完成以线焊、倒装焊为基础的先进封装,是全国技术水平最高、服务功能最全、产业链条最完整的先进封装技术平台。
摄影 蒋海涛
中试一端连着创新,一端连着产业,是科研成果实验室小试和产业化发展之间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
成都高新区大力实施中试跨越行动计划,构建“中试+”生态,加速形成“中试为核、三端发力”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中试首选地,为高质量发展不断塑造新优势、增添新动能。
集聚高端创新要素
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人才兴则产业兴
源源不断的人才队伍
让成都高新区这座创新高地
筑起一座座产业高峰
今年以来,成都高新区立足自身实际,着力实施吸纳培育领军人才力量、创新人才评价认定、升级高端人才服务等一系列硬举措,推动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赋能区域产业、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摄影 合作王鑫
聚焦“高精尖缺”人才,成都高新区发布《急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急需产业创新领军人才专项支持政策》,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科研院所、重点企业面向全球加速招引高层次人才,给予2000万元综合补贴,用“真金白银”向人才展现真心实意。
▶ 对于两类创新领军人才给予人才补贴、安家补贴;
▶ 针对在区域内开展项目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经评审后给予最高1亿元支持补贴。
好政策把人才引进来,好环境把人才留下来。开设外籍人才服务窗口、建设运营海智(离岸)创新中心、支持企业建设省市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一项项切实举措,成为成都高新区升级人才服务的生动缩影。
值得一提的是,由成都高新区打造的高端人才在线服务平台——“金熊猫人才通”于今年年初正式上线,通过搭建“线上+线下”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集成政策找人才、小高在线7x24小时数字专员服务、小新“一对一”线下专员服务,真正做到政策“一键推送”、事项“一网通办”、诉求“一站反馈”、资源“一体链接”。
近者悦,远者来。
一揽子力度大、含金量高的政策举措行之有效,
一次次贴心、暖心的服务
赢得人才安心、放心,
成就了人才与这片创新热土的“双向奔赴”。
数据显示,目前成都高新区已聚集各类人才总量突破75万,引进入选国家人才计划者超450人、省市级人才超1000人。
人才为成都高新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而科技金融的支撑则为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科技金融大厦 摄影郑毅
今年5月,成都高新区“金熊猫创投日”启动仪式暨天使母基金榜单发布会举行,成都高新区正式启动“金熊猫”创投日、发布天使母基金定向合作(特长生)榜单、发布“投融通”服务平台。
记者了解到,成都高新区以每月18日作为“金熊猫”创投日,整合创投机构、母基金、国有投资公司、投资协会、天使投资人等多方力量,打造创投生态圈新IP,助推区域打造全国投资机构聚集高地。
来源 成都高新区桂溪街道
“金熊猫”创投日仅仅是成都高新区进一步撬动科技金融新格局的一个创新尝试——
● 围绕基金生态建设,成都高新区计划用5年时间组建3000亿元产业基金,100亿天使母基金通过大比例出资、大幅度让利、高弹性投资策略等优厚政策,合作设立细分产业领域基金,打造“天使—创投—产投—定增(并购)”全链条“基金丛林”。
其中,天使母基金先后荣获“2022最佳天使母基金TOP10”“2023投资机构软实力排行榜—区县级母基金TOP20”等荣誉,有效决策子基金4只、规模22亿元。
● 成都高新区通过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打造债权融资服务、股权融资服务、上市综合、盈创学堂、产业孵化培育服务等服务体系,构建起覆盖中小微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路线,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投融资服务。今年上半年,累计为1.18万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债权融资超过720亿元。
摄影 郑毅
如今,在成都高新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生态正加速形成。
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加速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集聚区、原创技术策源地、科技成果中试首选地、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力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三大主导产业“建圈强链”,助力打造我国西部地区创新高地、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
今年以来,成都高新区围绕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高举创新发展旗帜,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靓丽成绩单。
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加速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集聚区、原创技术策源地、科技成果中试首选地、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力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三大主导产业“建圈强链”,助力打造我国西部地区创新高地、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信息来源:成都高新、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 END <<
天府生命科技园微信